* 榮獲108年度臺中市績優社工獎
在海海人生中的療癒之旅
陳佳綺 副組長(社資中心)
 
我在上大學之前,對社會工作沒什麼概念,也不清楚什麼是助人工作,只知道跟志工服務息息相關。後來誤打誤撞進入社工相關科系,啟發自己對社會工作的思想,修習的課程也大多選擇身心障礙相關的領域,於是在大三實習時,實際在身心障礙領域體驗社工服務。
 
畢業後,第一份社工工作是在社團法人服務脊髓損傷傷友,看到傷友們面對困境的千百姿態,以及傷友如何與家人、同儕、社會互動共舞,感受到身心障礙者在社會生存的苦楚、辛酸、堅強與美麗。
 
而第二份社工工作就是在瑪利亞基金會承辦的兒童發展社區資源中心,在這裡陪伴慢飛天使家庭將邁入第10個年頭。家庭就像一艘艘船在海中航行,無論遇到什麼樣的事情,都需要停靠下來思索下一步,再一起同心協力前進。當家庭因早療議題停靠岸邊時,我有幸一同搭乘航行,過程中,有風和日麗、驚滔駭浪,也有迷航的時候,再再顯現家庭的千變萬化,以及與家庭工作中最耐人尋味、奇妙的部份。有些家庭忽略服務對象需要早療服務,所幸藉由生活的想望引領家長試著了解孩子所需。例如:家長一直認為孩子衝動的行為只是個性調皮,但擔心孩子就讀幼兒園後會遇到困難,社工針對家長希望孩子就學適應順利的想望,說明早療對孩子的幫助性並協助安排到醫院進行發展評估,以及療育課程,家長開始有動力帶孩子參與早療活動,並且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也因孩子能力愈來愈進步,而更願意思考如何幫助孩子,例如:平常有機會就多讓孩子自己嘗試;甚至活動範圍也從住家附近擴展出來,例如:參加中心舉辦的戶外休閒活動,不僅增加孩子生活經驗、促進手足互動,也讓家長有機會喘息。
 
海面上有各式各樣的船艘,海面下、岸邊更有無數的生態系統,彼此競爭、共存,增加家庭在大海中航行的難度,社工需要居中協調、宣導、倡議,協助家庭航行得更順暢,悠游、融合在其中。記得曾有個家庭,因家長本身的障礙而影響到溝通,除了難以察覺服務對象哭鬧要喝牛奶或換尿布等生理需求,引來鄰居、警察關注,也影響到孩子的語言等發展能力,再加上家庭的非正式支持系統有限,所以當時兒童發展社區資源中心、高風險服務等單位共同協助,再加上申請手語翻譯服務,使家長能順暢表達意見、了解孩子的需要,也更清楚如何運用社會資源,融入在社區生活中。
 
名為助人工作,要療癒家庭,但實際上從家庭學到的更多,彷彿自己也經歷同樣的事情,有時帶來療癒,有時卻可能引起替代性創傷,很感謝一路上有同儕、督導及家人的支持,使自己勇於面對這些課題並轉念,成為更好的自己,持續為有需要的家庭貢獻心力!
 
 
 
佳綺副組長(左)結合行動據點到烏日的傳統市場宣導】
為參與者說明培力融合故事志工的意義與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