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社福單位首獲「我的優勢卡.早療示範基地」
2025/10/15

 

改變從看見孩子優勢開始>>瑪利亞獲選為「我的優勢卡.早療示範基地」       文/張素梅主任(早期療育中心)   *筆者亦擔任ICF研究學會認證「我的優勢卡」種子教師

 

它更是一個「願景的起點」。當每個孩子、每個家庭都能被看見優勢時,整個社會就會更有力量去接納差異,並且願意支持彼此。

 

 

長期的工作使我習慣於關注孩子的缺點和弱勢,並以「專業」的眼光為他們量身訂做目標。在我的眼裡,他們是有缺陷的,是需要被幫助的孩子。直到我遇到「我的優勢卡」,將第一眼的關注從孩子的弱勢和缺點,轉移到他們的優勢和興趣,從此發現我們看孩子的眼光不同了。

 

幫每個幼兒創造他們人生的第一張名片

「我的優勢第一」起源於2014年,由加拿大醫師~斯基亞里蒂教授基於ICF(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系統)概念提出,主張透過低科技工具促進特殊需求兒童的社會參與。臺灣自2020年起由廖華芳教授推廣倡議,並開發出符合本地文化的「我的優勢卡」(簡稱ABID),愛心家園早療中心在2022年開始運用,幫每個幼兒寫出他們獨一無二的優勢卡,創造他們人生的第一張名片。

 

翻轉了教育與照顧系統的視角,要從孩子的潛能與可能性出發

優勢卡內容主要包括:自己表達的優勢、我需要的支持、自己表達的方式、以及他人表達的優勢,所以當我們翻開孩子的資料,首先看到的不是障礙類別和障礙程度,而是一份洋洋灑灑的優勢清單:孩子擅長搭積木、喜歡聽故事、能和同伴分享玩具、笑容很有感染力……接著,再看到「需要支持的部分」,例如:需要大人提醒才能完成步驟、需要給予較多的等待時間。這樣的資訊讓新環境的支持者更快知道孩子能做什麼,也知道如何幫助他。優勢卡改變的不只是孩子被看待的方式,它還翻轉了教育與照顧系統的視角。它提醒我們,不要從缺陷出發,而要從潛能與可能性出發。

早療服務對象自由揮灑水牆畫

 

為什麼我想推展「優勢卡」呢?這個答案很簡單,因為它真的帶來改變。

第一,它讓我看見「肯定的力量」。我們太習慣挑錯、矯正、改進,卻忘了「被肯定」本身就是一種養分。

第二,它是一種「轉化的語言」。當缺點被翻譯成「支持需求」,批評就變成了行動指南,讓教育現場更有建設性。

第三,它是一張「拉近距離的橋梁」。一張小小的A4紙,20分鐘就能完成,卻能快速拉近人與人之間的理解與信任。

 

全國社福單位首獲「我的優勢卡.早療示範基地」

它更是一個「願景的起點」。當每個孩子、每個家庭都能被看見優勢時,整個社會就會更有力量去接納差異,並且願意支持彼此。

 

早期療育中心於2024年獲得優勢卡的認證標章單位並獲選為示範基地,希望藉由我們實際運用和執行,將更多的經驗分享給於其他的單位,如果「我的優勢卡」能在更多地方推行,那麼不管是發展遲緩的孩子,還是一般的孩子,都能擁有一份被肯定的證明。那不僅是一張紙,更是一種態度,一種選擇去「先看見優點」的態度,只要我們願意花一點點時間去看見他人,就能幫助他們活出更多色彩。

自己動手做給媽媽的小點心


返回